创作不自由,啥奖都没用!
江德斌
作家和政协委员赵丽宏提案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项,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。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,就叫“李太白世界文学奖”,建议这个奖不由作协组织,由非官方基金会来承办,要做成“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”。(据3月4日《南方都市报》)
“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奖,以争夺中国在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。”这是赵丽宏委员提案设立“李太白世界文学奖”的初衷。借莫言获诺奖的东风,向世界打出中国文学奖的牌子,看上去很美的想法,却缺乏现实土壤。没有创作自由、公平评选制度做支撑点,如果真要搞出来的话,极可能沦为一个不伦不类的边缘文学奖。
中国作家之所以膜拜诺贝尔文学奖,皆因其奖项设立时间久远,在世界文学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,获奖意味着知名度骤增,相应的各种回报也很可观。而且,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和程序非常严谨,评委会的独立性和保密性,确保了奖项的公平,避免受到政治、意识形态等过多干扰,成为世人所公认和尊重的世界文学大奖。
而设想中的“李太白世界文学奖”,乃是用中国人的眼光和标准,来评判世界文学,且由民间和政府联合操作。可以往的经验教育我们,在时下政府公信力不足、腐败交易肆虐的环境下,类似奖项一旦涉及到政府部门,就难免会走样变质。鲁迅文学奖、茅盾文学奖够权威了吧,以前何等的风光无限,如今却几乎要沦为笑柄了。窃以为“李太白世界文学奖”的前景也堪忧,恐怕不仅没有争到中国人的话语权,反会成为第二个“孔子和平奖”。
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具有突破性意义,但仅仅是其个人的突破而已,并不能代表中国整体文学水平很高。相反,如今的文坛可用垃圾遍地来称呼,绝大多数文学作品均没有可读性,甚至部分作品充斥着媚俗、媚权的丑态,独立思想、自由精神难却以立足。
而之所以造成现今的尴尬,则与国内文学创作不自由有着莫大干系。长期坚持的审核制度,历次运动给知识分子心中遗留下的阴影,对文学领域的打击太大了,导致文字工作者习惯性自我阉割,无法自由表达真心,又何谈优秀创作。而在现实中,因言论获罪、因文字遭打击报复等例子亦比比皆是,残酷现状在告诫文人,文学创作之路异常艰辛,在一个充斥敏感词的社会里,文学梦想只是一个奢望。
现在的中国,最流行的文学乃是粗俗不堪的段子,与灿烂辉煌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等相比,何止天壤之别。“文学已死”的振聋发聩之声,至今仍如一个梦魇般,徘徊在中国文学界。而社会对当代文学的偏见和嘲讽,亦令作家群体因之汗颜和无奈。中国文学一直在堕落,并不会因某个奖项而改观,如果不还其自由之身,只会愈发被世界所抛弃。
无论是想争取中国人的话语权,还是想振兴中国文学,只有一条路可以走,那就是废止审核制度,落实宪法所赋予人民的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。否则,即便设立一万个文学奖项,也都是在做无用功。
2013.3.3
新闻链接:http://news.163.com/13/0304/08/8P402B360001124J.html
评论